破局"内卷式"竞争:以品质跃升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
开篇:当价格战走到尽头
在浙江某小商品市场,一家保温杯厂商的老板李伟最近很焦虑——隔壁店铺把同款产品从39元降到29元,他咬牙跟进到25元,结果对方直接挂出"19.9元清仓"的招牌。"再降就要亏本了,可要是不跟,客户就被抢走。"李伟的困境,折射出当前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:依赖低价竞争的"内卷式"发展模式,已难以为继。
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,要"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"。这不仅是对当前经济领域"内卷困局"的精准把脉,更释放出鲜明信号:中国经济正从"以价取胜"的粗放增长,转向"以质取胜"的高质量发展轨道。
一、"内卷式"竞争:困住企业的三重枷锁
所谓"内卷式"竞争,本质是企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。从企业实践看,其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:
1.手段单一:价格战"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"
为争夺市场份额,不少企业将降价作为唯一武器。广东某陶瓷企业负责人透露:"同行把地砖价格压到成本线以下,我们只能跟着亏本卖,利润全靠偷工减料勉强维持。"这种"低价优先"的策略,短期内看似抢占了市场,长期却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、产品质量下滑,最终形成"越降价越没利润,越没利润越降质"的恶性循环。
2.同质严重:产品"千篇一律"难突围
走进各地建材市场,不同品牌的瓷砖花色相似度超80%;打开电商平台,"网红同款"小家电的功能描述几乎雷同。某智能音箱企业市场部经理坦言:"我们的产品和国内竞品相比,除了logo不同,芯片、音质、交互设计几乎一样,消费者凭什么选我们?"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同质化竞争,让企业陷入"你有我有大家有"的尴尬境地。
3.秩序失范:无序竞争加剧内耗
部分企业为挤垮对手,不惜采取恶意压价、虚假宣传、拖欠货款等不正当手段。浙江某服装加工集群曾出现"订单大战"——几家大厂为抢夺国际品牌代工单,主动压价30%,结果因利润微薄导致交货延期、品控崩盘,最终集体失去客户信任。这种"竞争无序"不仅损害企业自身利益,更破坏了整个行业的生态平衡。
二、为何低价竞争已不合时宜?
1.需求升级:消费者要的不是"便宜",而是"值得"
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.34万美元(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),消费市场正发生根本性转变:上海白领张女士选购电饭煲时,更关注"IH电磁加热技术能否煮出柴火饭的口感";成都宝妈李女士买奶粉,优先考虑"是否通过欧盟有机认证";深圳程序员小王换手机,看重的是"芯片算力能否支撑AI应用"。调查显示,2024年我国高端家电、品质食品、智能穿戴等"高附加值产品"的销售额增速,比传统低价商品高出15-20个百分点。
2.竞争本质:价格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
观察全球知名品牌的发展历程,无论是苹果靠"系统生态+设计美学"成就万亿市值,还是德国博世以"精密制造+技术创新"称霸工业领域,亦或是日本寿司店"匠心服务+食材本味"赢得食客口碑,真正决定企业市场地位的,永远是产品的质量、技术含量、设计水平和品牌形象。反观那些依赖低价的企业,往往在市场需求升级时最先被淘汰——2023年国内共享充电宝行业洗牌中,曾靠"1元/小时"抢占市场的品牌,因设备老化、服务差劲,市场份额迅速被"高品质+差异化"的新锐企业蚕食。
三、全球镜鉴:破"内卷"的核心路径
"内卷式"竞争并非中国独有。上世纪90年代,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,家电、钢铁等行业陷入价格混战,政府通过推动企业合并重组(如索尼与爱立信合资成立索爱)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(强制淘汰能效不达标的家电产品)、引导转型绿色科技消费(扶持节能家电、新能源车),最终培育出丰田(混动技术领先)、优衣库(基础款高性价比+设计创新)等全球品牌。
德国则通过"双轨并行"策略破局:一方面,政府加大对绿色技术(如光伏材料)、数字化(如工业4.0)的投资激励,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集中;另一方面,严格实施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互补,在维护市场竞争的同时,推动宝马、西门子等企业聚焦核心技术研发(如宝马的轻量化车身技术、西门子的燃气轮机)。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:破茧重生的关键,在于技术革新、产业升级、全球化布局和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力。
四、破局之道:以品质提升重塑竞争规则
如何引导企业跳出"内卷陷阱"?政策发力需聚焦三大方向:
1.培育"质量第一"的企业文化
质量意识是企业品质跃升的根基。行业主管部门可联合行业协会,针对企业管理层开展"质量战略"专题培训(如华为"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"案例教学),对一线员工进行标准化操作培训(如富士康的"工匠技能认证体系")。同时,编制行业《质量管理操作手册》(如陶瓷行业的"原料配比标准"、电子行业的"焊接工艺规范"),让质量管控有章可循。浙江某五金工具企业通过全员质量培训,产品不良率从3%降至0.5%,出口订单量翻了一番。
2.强化"源头把关"的品质监管
监管部门要当好"市场守门人"。对生产中的半成品和待售产品,定期开展飞行检查(如市场监管部门对儿童玩具的3C认证抽查),对性能不达标产品"一票否决"(禁止流入市场并公开曝光),对连续违规企业实施"黑名单"制度。同时,建立"优质企业激励清单"——对抽检合格率高、用户评价好的企业,在政府采购、税收优惠、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。广东某家电企业因连续三年质检零缺陷,获得政府技改补贴200万元,用于研发智能变频技术。
3.构建"优胜劣汰"的市场生态
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筛选作用。通过用户投诉大数据分析(如12315平台统计产品故障率)、满意度调查(委托第三方机构测评品牌口碑),对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创新激励(如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),对"劣质企业"加大执法力度(依据《产品质量法》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顶格处罚)。江苏某纺织产业集群推行"质量积分制",积分高的企业享受厂房租金减免,积分低的限期整改,一年内淘汰了12家"僵尸企业",整体利润率提升4个百分点。
更重要的是,要深入推进反垄断法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,严打"恶意压价""虚假宣传""商业诋毁"等行为,让"靠品质说话"的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环境。正如经济学家所言:"当市场奖励的是创新和质量,而非低价和无序,企业自然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。"
结语:品质跃升,打开发展新空间
从"价格战"到"价值战",从"同质化"到"差异化",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跃,正发生在每一个企业的车间里、实验室中和市场前沿。当企业不再为"多卖一件低价货"焦虑,而是专注于"做好一件高品质产品";当行业不再陷入"你死我活"的内耗,而是携手迈向"共生共赢"的蓝海,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具活力、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。
这,既是企业突围的必由之路,更是中国经济破局"内卷"、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hanpin.org.cn/yunying/1821.html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全国产品技术服务平台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